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

回归原点 重新发现:中国岩彩画高等美术教育之



2016-05-25来源:新浪收藏

 

回归原点 重新发现:中国岩彩画高等美术教育之平凡物语  鲍营

  “岩彩画”是站在当代艺术语境中,采用国际惯例“以材质归纳绘画种类”的分类方式,对以天然岩石微粒为媒介进行绘画的语言方式的一种称谓。“岩彩画”根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在当代时空中多向延展的可能:一方面是传承,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的语言逻辑;一方面在生长,已经置身于全新的宽广的阐释空间。

  从“岩彩”的角度重新梳理中国绘画历史脉络,可以找到一个已尘封千年的传统绘画基因,可以传承一些曾经失落的汉唐绘画语汇。以“岩彩”的角度展开相关艺术思考,可以提交一个以回归东方文明作为前提、立足于本土地质和本土文脉、探寻本土绘画当代新形态的可实施方案。以“岩彩”材质作为形式建构的基础和形式转换 的通道,能自然而然地变异艺术创作的叙事方式——既可以延展中国的传统绘画和东方的审美意象,亦可以转换为“材质物语”的当代创作思维,作为当代艺术的中国方式,以及当代创作的独特视角。 “岩彩”具有开放的多样的未来空间。

  为什么需要创建中国岩彩画新专业

  由日本的遣唐使从中国带给日本的佛教美术是日本绘画的根源,以岩彩材质为媒介的日本画由此而诞生和发展。上世纪末一群中国画专业出身、留学日本的青年画家,在日本发现了这个唐代流传到东瀛并在异乡发扬光大的古代经典绘画方式。他们怀着溯源求道的质朴心愿和薪火传承的热切希望,努力学习并将其带回祖国;未想到,在当时的中国画坛引发了巨大争议和明确排斥。

  20 年后,中国画坛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观念都产生巨大的改变,已经认识到岩彩画并不是日本画。这种以岩石彩色微粒为媒介所形成的“色面造型”“层面叠加”的语言 方式,缘起中国古代佛教石窟壁画,是“曾经很精彩很成熟的”中国绘画的经典语言方式;也是成就亚洲诸国的主流的绘画方式。中国画家们似乎突破迷障——自己 心目中的“中国画”和日本画传承的“中国画”有着历史时空的错位,根本不是同一个体系,所谓“日本画”的语言核心源自中国隋唐壁画体系,而中国画家们所熟 知的是唐代之后的纸绢体系。

  中国本土绘画的理论研究及美术教育一直以宋元明清的绘画为主要对象,对于盛唐及盛唐之前早期绘画的开放博大的精 神气象以及浓郁独特的色彩语言极少涉及,即使涉及,也是从宋元之际建立的价值体系出发进行评判——站在后期的小型的柔弱的纸绢绘画之立场,解读早期的大型 的辉煌的壁画语言。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研究方式,也是对于不同艺术语言形态的严重混淆;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化历史传承和当代复兴的一个重大遗憾。岩彩绘画 的重建,是以实物考证为方法论对于中国绘画史的重新构建——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原创期的绘画史论,重新确认中国的多元文化结构在绘画中的具体体现。“岩彩 画”所代表的本土绘画色彩体系的研究以及本土绘画当代形态的拓展,不仅仅在学术领域具有拓荒意义,也是今日中国画家立足于当代的文化视野,对什么是“中国 文化” 、什么是“中国绘画”的深刻反思。岩彩画纳入中国美术教育体制是中国文化历史传承的必然。

  历经20余年的洗礼和实践,中国岩彩画自 身已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岩彩画的概念已被公众普遍认同,岩彩画的材料技法也被公众普遍喜爱,对工笔重彩画、彩墨画,油画,综合材料绘画,甚至装置艺术都有 着积极的影响。岩彩画作为短期课程还陆续进入过一些高等美术学院。然而十分遗憾的是,岩彩画始终未进入高等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因此,岩彩画的整体创作 水平和创作理念也处于低端的业余的水平。

  在一部分人看来,岩彩画只是绘画表层的材料转换,并不涉及艺术语言本体的深层结构,把岩彩材质作为 一种“表象肌理”或“化妆品” ,拼贴于各种画法之上;或者将“岩彩画”仅作为一个材料课程,孤立地引入不同学科,为其服务。这些误读误判,导致了一些不 伦不类和平庸俗化的作品出现。所以,构建一个独立自足的岩彩画学科体系,并将其纳入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本科教育系统,十分重要。

  岩彩画有自己 的独特的完整的语言体系,自身价值和丰富内涵足以构成一个独立学科,也只有成为一个独立专业,自我建构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创作,一整套研究体系和课程 体系,岩彩画才能改变20年来徘徊于材料和技法层面的业余状态。岩彩画创作需要全面的造型能力、色彩修养、材质直觉,需要对传统绘画的深刻理解和对当代艺 术的潜心探索,不经历本科4年制的培养,不可能产生青年创作精英,不可能出现划时代力作。岩彩画纳入中国美术教育体制,是岩彩画自身发展的必然。

  引导我们重新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有的中国绘画的专业课程体系,如油画的具象写实模式、中国画的水墨模式和工笔模式等,都不能成为岩彩画的创作基础。岩彩画需要超越中国美术教育中的现有专业设置,创建属于“岩彩”的“当代”的课程体系。

  龟兹石窟壁画和敦煌石窟壁画就是中国岩彩画语言建构的源头。当代岩彩画家与一千年前古代画师使用的创作材质、语言要素、语法结构、审美取向一脉相承。“岩彩画”专业课程解构和还原所有的绘画样式,返璞归真于绘画语言的原点——图形,色彩,材质,空间;重新发现,重建体系。

  岩彩画专业体系建构始终坚持“十字穿插”的思维路径:一方面是对岩彩画文脉始终如一地关注和研究:追寻东方文明的遗迹,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摹写和思考;解读 “岩彩画”这个特定的艺术形态与特定地域和特定文化的必然因缘,在东方文明中的价值,在世界文明中的意义。另一方面则以横向比较和多元并列的研究方式前 行。所谓横向比较,是将岩彩画与西方的油画、综合材料创作与中国的工笔画、水墨画等平置观察,找到相互之间的共性与区别,确立岩彩画独特价值。“多元并 列”是指岩彩画自身有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异,可以是具象的语言形态,也可以是抽象的语言形态;可以强调“色彩的中国画”角度,也可以凸显“材质的当代言说” 方式。岩彩画课程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当代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方法,探寻中国本土绘画当代转型的可能性。

  纵观艺术史的渊源流变可以看到:绘画创作 中色彩语言的自我独立,曾经引发了现代主义思潮;艺术创作中材质语言的自我独立,已经构成当代艺术的特征。“材质”不再是为他者服务的工具,其自身就是作 品的主题,就具有审美的价值,就可以直接地寓意。当代岩彩画的创作材质从古代的矿物色、日本的岩绘具,已扩展到大自然的砂岩和五色土。岩彩材质不仅仅具有 物质的属性,还具有文化的属性,它是东方世界观的载体与象征。

  岩彩画这个以地球的基本物质作为原点引申而出的绘画方式,不仅具有独树一帜的审美价值,也引导我们重返大自然,重新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当代社会最重大的问题。

来源:中国艺术报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上一篇:刘海粟《看海听松图》的画外故事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