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3来源:中国美协 |
今年是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两周年。两年来,广大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画笔振奋民心、传递真情、描绘坚毅、凝聚感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深入了解两年来我国美术工作的重点、亮点、难点和社会关注热点,以及美术界落实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创新探索及相关建议,新华社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
“深扎”要从“送文化”转变为“种文化”
记者:作为资深艺术家,您曾历经艰辛数度入藏、行走凉山、穿越天山南北,成就了“雪域生活系列”等精品。新时代的一些年轻艺术工作者,有时过于注重创新,而忽略了“深扎”。您对此怎么看? 徐里:艺术,实质是生命的一种诗意生活。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真切感悟生命的人,才能进行深刻的诗意表达。而生活,对艺术创作至关重要,只有历经生活的洗礼,你才能回答“为谁画”“画什么”。 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视野和见识非常重要,多走走中国的山山水水,多亲近身边的人吧。只有真正到人民中去,在行走中“深扎”,为人民抒情、抒怀、书写,不断积累体验,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不朽艺术作品,才能绘就生命的精彩。
美术家们在写生 记者:作为中国各民族美术家组成的人民团体,中国美协在鼓励艺术工作者“深扎”方面做了哪些重要工作? 徐里:中国美协有优良的写生传统,组织美术家下基层体验生活、写生采风是工作常态。贫困山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两年来,中国美协组织更广泛的美术工作者走出画室,“深扎”基层,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面对面画速写、画写生,涌现出《情系黄土地》《儿女情长》等一批优秀美术作品。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已成为美术界的共识。中国美协连续两年举办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主题的大型美术作品展,刘大为、刘文西、李焕民等老中青三代美术家在“接地气”的生活实践中捕捉灵感、持续创新,创作出一幅幅带着“泥土味儿”的精品力作,令观众大饱眼福、好评如潮。
基层生活对提高画家的艺术涵养大有裨益。在“深扎”中,不能只做看客,要用生活中的火花激发创作灵感,最终将作品回归生活,让百姓从作品中产生共鸣。比如,中国美协把写生创作作品带回到创作地――煤矿举办画展,矿工从画作中看到了“活生生”的自己,激动万分。艺术家从生活中来,也要把艺术还原到生活中去,通过“送文化·下基层”让艺术作品得到升华。” 记者:如果说“送文化·下基层”是直接把文化资源输送到基层,那么,中国美协在促进基层文化内生发展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徐里:文化,不仅要“送”,而且要“种”,特别要在基层美术培训上下大功夫。两年来,为突出美术培训的专业化、正规化和公益性,促进基层美术事业的发展,中国美协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和文艺志愿支教服务项目,以提高基层美术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创作水平。 截至目前,中国美协已在全国17个省份举办17期专题培训研讨班,召集2000多位中国美协会员和地方美术创作骨干,邀请大家名师进行授课辅导。 与此同时,中国美协共组织全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57人次,先后赴四川巴中、黑龙江牡丹江、内蒙古包头、山西平顺、广西靖西、云南鹤庆等地,培养基层美术工作者及爱好者共计1400余人。广军、史国良、孙浩等数十位全国著名画家走进百姓生活、传授绘画技艺,不辞辛苦、不计报酬、不为名利,与基层美术工作者和爱好者同吃、同住、同创作,践行新时期美术工作者的使命与任务,实现了“文艺惠民、文艺为民,文艺乐民”的目标。 记者:当前,有些社会机构打着“大师授课”的招牌举办学习班,学费价格不菲,可学员连大师的面都见不到。中国美协在基层进行的艺术培训是如何开展的? 徐里:中国美协组织美术名家下基层做培训,不是走马观花,艺术家一蹲至少半个月。上至年逾九旬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孩子,从基层美术老师,到业余爱好者,他们免费听名师讲课,手把手接受辅导,与难得一见的名师切磋画技、实地写生、点评作品,高兴得不得了。 与市场举办的学习班、进修班相比,中国美协的培训不仅让基层美术工作者和爱好者真正向名家取经,有效提升他们的创作技法和文艺理论,而且有效带动基层美术创作的热情,推动基层美术创作的繁荣发展。未来,这项工作必须坚持下去。
聚焦“主题性创作” 策展“革命历史画作”
记者: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两年来,一批主题突出、格调高雅、书画兼备、情韵俱佳的画展不断涌现。您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徐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巨大成就,不仅举世瞩目,而且激发了广大艺术工作者的骄傲之感、自豪之情。特别是这两年接连迎来抗战胜利70周年、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大纪念日,广大美术工作者满怀对党的深情,挥毫泼墨、以画寄情,创作了大批以革命历史为主题的精品力作。 中国美协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作为美协工作的第一要务。特别要围绕聚焦“主题性创作”、策展“革命历史画”等工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些活动紧密围绕国家发展大局,配合文化发展战略,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发挥了主流美术的重要引导作用,为引领当代中国美术创新发展,推动美术事业持续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近两年,中国美协结合主题性创作举办或承办了哪些有影响的画展? 徐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美协承办了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的大型美术作品展。这场展览汇聚了全国优秀美术创作及美术馆经典藏品,展现了美术家对抗战历史的独特表达,铸造了不屈的历史之魂。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中国美协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全国美术作品展”,展品淋漓尽致地全景呈现当下农村改革开放、城市建设、人文情怀的风貌。展览期间,包括中央部委、高校的上百个党组织,在展厅里结合展览作品上党课,场面蔚为壮观。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美协再次举办美术作品创作展。参展的美术作品我们没有拿走,由国家博物馆收藏,直接“上展墙”,永久陈列。 记者:以革命历史为主题的创作展为何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徐里:这些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无论是红军长征胜利还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都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事艰苦卓绝的斗争是正义而伟大的。 不仅举办、承办革命历史主题画展,中国美协还要组织一批美术工作者重走长征路,在征途中回访挖掘,接受熏陶和洗礼。这是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的重要途径。我们中国当代美术家,既有中国共产党的特点、中国人民的特点,也有中华民族特色,有民族特色才会有世界影响力。
文化交流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
记者: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西方国家对我国美术艺术瑰宝了解有多少?中国美协在对外交流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徐里:西方国家对中国美术的了解非常有限。如何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中国美协坚持践行“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对外美术交流。 比如,我们通过国际策展,吸引世界各国人民在参与中国文艺活动中了解中国。每两年一届的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去年有90多个国家参展,展览作品600余件,还设有多个国家的特展,规模非常庞大。
这个双年展的举办为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不仅能展示中国画家眼中的世界,也能展现世界画家眼中的中国。展览之所以能汇聚如此多的国家和知名画家,正是基于我国对外话语权、软实力的显著提升。 记者:您的“古丝绸之路系列”等精品是海内外收藏机构关注的热点,很多国内外重要场所也都收藏悬挂您的画作。能否谈谈如何向海外推广中国美术作品? 徐里:当前,向海外推广中国美术作品的任务非常艰巨。近两年,在中国文联艺术基金的支持下,一批优秀的中国画作得以在美国、新西兰、日本等西方国家巡回展出。 这些“走出国门”的作品包罗万象,不仅包含西藏、新疆等地域风情,而且涉及农民工、城市建设、环保等多个“接地气”的题材。中国美术精湛的表现手法、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西方媒体的高度评价并深受海外观众欢迎。 今年,中国美协正组织多项活动,通过展现艺术作品等形式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底蕴、人文风貌及未来发展,以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来源:瞭望周刊 新华社记者 梁相斌 周宁 周玮) 责任编辑: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