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资讯 >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7-04-19来源:中国美协

2017年415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委会、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主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协办的“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研讨会”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召开。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有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委会主任张绮曼,副主任蔡强、马克辛、黄建成,副秘书长丁圆,委员苏丹、郝大鹏、吴昊、何小青、赵慧、宋立民、李炳训、董雅、孟建国,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建筑学院副院长邵健、城市设计系主任卓旻,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炜,以及中国美术学院骨干教师等。

 

匠心,一种专注、坚持、敬业的工匠精神,一种乐于钻研、追求完美与极致的态度,呈现了对兴趣事物由衷热爱、对名利并无苛求的淡泊之心。在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这种匠艺匠心日渐式微,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的继承弥足珍贵,在环境设计的专业领域,同样呼唤匠心的回归,在环境艺术教育第一线的我们,这个任务尤为迫切。“一切手工技艺,皆有口传心授”,身为人师,经历了创新实践大潮与岁月的洗礼,我们必定还保持着这样一种再塑匠心的愿望,如何传承、如何保持人文的批判性,从而去贡献新的人居环境并引领具有文化持续力的生活方式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2017年4月,适逢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建院十周年,学院推出“不断实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既“哲匠”培养的实验教学成果。整个展览如同双年展的模式,总策展人王澍定下主题,八个板块的分策展人再自发选择参展的作品,也就是近一两年课程的学生作品。八个板块分为如画、材料、椅房、批判/混响/边缘、建构、观绘、书写、虚无/城市,唯一标准是教学的实验性。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籍此时机,“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研讨会”的召开,旨在一起分享和探讨环境艺术的传统出新及当下新实践的动力、意义、阶段性成果与批判,从而推动环境艺术设计再创新的辉煌。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杭间教授致辞

会上,杭间首先向美协环艺委委员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讲到“环境艺术”是张绮曼先生首次提出,并且在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创立了中国首个环境艺术专业。经过三十多年快速发展,包括今天在座的一大半都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其实天下美院是一家人,从建校历史上来看,无论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也好、还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的很大一部分教师都来自于北平国立艺专。因此,大家同根同源,共同探讨环境艺术专业发展的未来,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设计领域,一开始平面设计跑在前面,但是就其影响深度和广度来看,环境艺术设计是最有号召力和话语权的。它建立起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艺术,特别是张绮曼先生领导的“为农民而设计”生土窑洞村落再建的公益设计活动,已经超越了一般做设计的层次,上升到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传统文化复兴的层面。未来的设计史会对张绮曼先生及各位参与设计工作的师生做出积极的评价,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蔡强宣读了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贺信。信中除了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之外,更是谈到“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等理念日益成为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的主导思想,强调要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徐里认为,本次研讨会是新时期“为中国而设计”学术主张的新体现。徐里强调,艺委会是专业发展的风向标,要勇于承担时代的责任。各位专家委员都是各院校环艺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更是一名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通过教育教学和言传身教,影响众多艺术学子。徐里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建树良好的创作导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匠艺匠心,促进艺术创新,推动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艺术专业健康发展,推动中国艺术设计事业取得更大的建树。

 

研讨会由邵健和蔡强共同主持,与会者就各自教学理解,围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困境和出路”、“基于匠心匠艺传承的专业教学改革”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的观后建言”的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邵健教授发言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卓旻教授发言

和邵健分别介绍了中国美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经验。建筑学和城市设计专业的学术主张是坚守本土的态度,重建一种属于中国当代的本土建筑学,办学思想上深受结构学和现象学的影响,课程体系上突出中国本土特色和手工匠作的精神,最终目标是希望培养出带有哲学思辨和具有匠人精神的专才。

城市设计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方面。以中国传统的城乡文化特色为脉络,在内容方面,探索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乡村保护与城镇建设之间平衡共赢的城乡演变模式。在教学过程当中,关注结构学的哲学思辨或者现象学内容,强调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交融。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技术、艺术和伦理三位一体的观念,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型设计人才。其教育方向是艺术传统与空间文化的当代语境下的整合,通过“形式与物境”的八间工坊锻炼实践经验。理论、设计和艺术是教育的三大板块,八间工坊是类型化训练课题,明确阶段性工作目标,同时也和其他相关的问题线索有关。景观设计是“在场”的概念,宏观的在场就是地域概念,中观的在场就是每一个课程和实际的场地之间的关联度,微观的在场是感悟。中小尺度设计是教学目标,站在东方的文化观念基础上去学习如何向经典致敬,培养情趣。园林考察测绘贯穿匠心师承,“劳作上手、读书养心”。

围绕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践性探索,与会者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结合研讨会的三个主题和各自专业理解,鲜明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张绮曼教授发言

张绮曼充分肯定和赞扬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探索实践,不模仿西方的教学方式,而是扎扎实实走中国自己的艺术教育之路,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之路很难,要传承发展中国文化,提炼运用好中国元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更深层次探索研究。

展览中呈现的中国美院的做法,是在探索,而且付诸实施,获得了成果。课程教学是在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独创能力和智慧潜力,锻炼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另外,通过实践影响学生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陶冶情感、吸取养分,比如从文人画中去引导学生先学习文人情怀和文人精神,挖掘有价值的、具有生命力的东西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这个教学方法很有成效,可以建立起中国美院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体系,值得借鉴和学习。

中国是人口大国,环境艺术行业发展速度很快,市场规模也非常大,环境艺术行业现在每年的产值约4万亿元(不包括室内软装部分),从业设计师有130余万人(不包括高校在校师生),职工超过千万人,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伴随中国城市化的深入发展,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对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于1955年,并于1959年成立了室内设计系。第一届学生6人,第二届8人,第三届18人,加上进修生后来扩大到22人。当时很多大师都直接参与一线教育,因此前四届学生都接受了严格正规的专业训练。1977年恢复研究生教育,时任院长张仃先生将大部分研究生留校,充实教学队伍。室内设计得到了大发展,先后参与了人民大会堂、首都机场等一系列国家重大项目的建设,也带动了壁画、染织、陶瓷等相关专业的发展。1986年,张绮曼先生从日本留学归国后,申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987年获得国家批准招生。与此同时,在建筑院校也有同济大学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大学)获批招收室内设计专业方向学生。1988年以后,如雨后春笋一般,全国各地纷纷成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超过1200所院校拥有环艺专业。其中,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艺系成为事实上的学科带头人,毕业生受到各地的热烈欢迎。其教育体系和使用教材无偿提供给各地院校,促进了全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特点立足于传统和本土,重视学习中国传统和民间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包含了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的两个方面,室内设计经历了从酒店、商场、办公和家装四个热潮阶段,景观专业是从2000年开始大量规划建设城市公共空间开始的。

多年以来,尽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快速,但是教育体系和教材建设问题始终不够完善。还有专业名称与国际通行称谓之间的差异。当下,环境及生态问题还得不到各院校设计专业的高度重视,迫切需要摸索新时期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定位,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大力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

另外,这次来杭州,自进入中国美术学院校园内,处处可见王澍先生和建筑与艺术学院师生们的影响力,对学院环境质量的提升和创意的展示给人们带来的兴趣和愉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王澍先生所做的农村建筑、环境设计使该地区环境人文综合面貌大大改善,带动整个周边地域文化、人居环境质量的极大提升。我和环艺委员们真正感受到了中国文化复兴的正能量。文化艺术的作用可以成为带来人民生活幸福、国家发展强盛的巨大驱动力,激励和增强作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者和设计者的社会责任感。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蔡强教授发言

蔡强对参观中国美院建筑与艺术学院十年院庆展览的成果感到非常震惊和感动,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中国美院环境艺术教育强调匠心匠艺的动手能力,研究哲学思想,非常可贵。有一批有思想、有冲劲、有方法的年轻老师,在一起探索和实践,取得令人振奋的成绩。

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文化、艺术,特别是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有了巨大的发展变化。其龙头行业的装饰行业每年高达4万亿的产值规模,已经成为国家支柱型产业。在国家教育战略主导下,传承中国文化基因,吸收、弘扬中国智慧和精神,传播中国价值,把握时代脉搏,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是我们的责任。希望环艺委能够成为创新设计的第一学术平台,在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两方面齐头并进。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郝大鹏教授发言

郝大鹏对中国美院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表示高度赞扬。具体而言:

第一、回归传统。把握中国文化精髓,植根于地域土壤,很多学生作品反映了浙江附近的山水园林以及地形地貌特色,体现了独特的人文精神。

第二、中国文化有三大构成,即汉字、社会学、哲学。今天研讨会的题目是“匠心师承”,实际上匠心师承是靠传播的,有些东西已经有缩图的眉目了。我们看城市设计这部分的文字表达也是一个缩图,这是传统工匠的绝技,这是中国人做事情的一种天然的原生态的方法。

第三、在社会学方面做了很好的表现,但是在哲学方面,像儒家、道教的传统可以继续研究,使之更趋完整。还有一个就是共享,一个木匠可以率领的一组匠师,和瓦匠、泥水匠、小工共同来完成工作。师生回归传统的时候,很多练习和实践要与这些人一起完成,从中深切体会到匠心传承的意义。

几个建议:一是立足中国传统智慧;二是植根本土的地域文化;三是运用现代设计的思维与方法去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发展是硬道理,环境艺术体系或者环境艺术的地位,需要各个院校学科带头人共同努力,来建好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沈康教授发言

沈康认为中国美院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探索,传递出来的自信和追求理想主义的精神,在当今浮躁的时代,显得尤其弥足珍贵。“不断实验”,虽然经常会失败,但是失败之后再爬起来,需要有相当的勇气。在艺术院校里面办环境艺术设计或者景观设计专业,怎么才能办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比如说基础课里面的“如画”,强调直观的艺术敏感性和动手能力。“先做再说”,掷地有声,给我们一个启发,也是给我们一个信心!

其次,重新定位教与学的关系。非常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潜力,不断地启发学生找到自己的认知途径和表达方式。同时也尊重每一个老师个人的愿望和主观能动性。老师有课程目标和宣言,既是个人理想,又是教学思想。艺术院校要有独立个性,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出发点。

第三,教学方法,每一个课程后面有很明确的教学方法的思考。例如景观设计教学,怎么样去认识基地,怎样测量,采取什么步骤,达到什么教学目的,都非常清晰。

中国美院有自己独特的人文情怀,希望今后各学院之间举办更多的研讨会,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期待国美把这些课程实践做一个总结,使这种教育方法更具有传播性,以便于兄弟院校之间学习交流。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苏丹教授发言

苏丹提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困境与出路问题。这个问题思考了20多年,从环境艺术的角度来看,它取得了非常大的阶段性成果,从业人数和在校学生数,都是艺术设计类里面最大的群体。但是,目前确实存在困境,一是专业的围剿,建筑学不断地扩展,室内设计成为建筑学的二级学科。风景园林变成了一级学科。今天提到了专业边界的模糊和明确,我认为在专业界线上可能是模糊的,但是专业理念不能模糊!此次来中国美院,感觉到环艺在中国美院实际上已经是名存实亡,因为出现了更专业的风景园林。但是,环境艺术却把公共艺术吸纳进来了,思想没有变,环境艺术的方法也没有变。但这还不够,环境艺术在新时期下如何解读,必须要反思这个问题。

上个世纪80年代,是环境艺术专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建筑思想的高度繁荣期。当时,在建设部里有一个环艺小组,张绮曼先生、顾孟潮先生、王明贤先生、布正伟先生、马国馨先生等都在,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学术团体。1985年开始,艺术家突然开始脱离了架上艺术的方式,兴起的新潮美术也关注环境,几乎是艺术和设计并进的时代。在环境场所里引发一种效应,说明他们有环境的观念。那个时候环境带给人们的概念是全方位的,手段是综合的,思维方式是有效的。80年代、90年代的环境意识,相对来讲仅仅滞留在人工环境中,需要更加人性化。因为到了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面临和国际接轨,那个时期环境艺术关注的焦点就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关注人工环境。

进入新时代,包括从景观的角度来看,大量探索都市空间,社会问题显现出来了。环境的语境上升到了社会学的层面上。但是还不够,还应该往前走,再走一步就是环境的第三层,就是最原始的属性,我们会看到这个专业非常光辉的未来。

从我们的定位来讲,学校有一个非常光荣的历史。从老前辈一直到张绮曼先生,备受大家的关注,所以要有精英意识。我不太强调实用性,一定要高瞻远瞩,有人文情怀。回顾了一下历史,更坚定了现在的想法,环境艺术如果把这个东西找出来的话,对这个专业的发展会更有利。因为看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现象,会影响其他专业。自然美学的变化、环境美学的变化,很快就把过去建立起来的的人工美学基础都颠覆了。

环境艺术的教学体系应该分几个层次来处理问题。中国美院抓住了这一点,就是文人精神这套体系。什么是文人呢?首先就是独立的人,然后很主观,这两个特征是很明确的。另外,围绕着这些东西产生了自成体系的美学系统。有一个建议,既然叫中国美院,是不是只关心了人文的东西就够了?今天的环境是非常激荡、非常有动量的,只关注人文的时候有可能会回到一种保守和反动的状况,很美,但是不全面,没有代表今天。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丁圆教授发言

丁圆认为中国美院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实践,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注重思想上哲学批判、设计上的民族文化自信、行动上师匠传承,特点鲜明。可从三个方面来总结经验,一是对美的理解和审美的认知;二是传统文化的挖掘、提炼与现代运用。比如“亦园亦宅”这个课题设计,既要从传统书法、绘画、造园里提炼艺术创作语言,又要进行形式语言的转换,再要解决现代设计空间的问题,这种推演的逻辑关系非常值得推崇;三是西方设计学的基础方法和东方哲学思维的结合。

由此引申出来一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一是艺术和设计的关系问题。例如对绘画的认知,书法的理解,不受任何约束的一种形式语言转换,是非常有趣和有吸引力的。但是设计是要解决问题的,阳春白雪的理想和落地性的失落,学生未来还将面对更加复杂环境,这种应对能力培养还需要进一步摸索;二是教育的方法多样性与稳定性。要避免因人设课、或者课程差异性过于明显,应该明确规定动作和自由选择之间的比例关系,保证思辨性的传承同时,也保证一定基础训练的稳定性。三是传统材料、结构与新材料、新结构。在动手实践课程中,既要专注传统材料,也要对一些现代材料,特别是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加强应用研究。这种传统和现代材料、结构的探索和实践,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新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首先可以发现环境艺术设计的兴起顺应了改革开放后时代的需求,它打破了原来建筑学、景观学等学科之间壁垒,模糊边界,培养复合型实践人才;其次强调研究对象的环境的内外统和,明确以艺术创新性为引领,着力解决人与空间、物质之间的关系。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诞生以来就非常接地气,发展迅速。

当下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变化是学科的纵向壁垒越来越清晰,其中突出的是城市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变成两个一级学科,对环境艺术的横向冲击力非常大;第二个变化是留学归国人员和国外设计师的增多形成的西方设计学思想和方法对既有传统思维模式的冲击;第三个变化是社会背景和研究对象发生了变化。因此,面向未来,环境艺术的学科内容必须进行重新界定,能不能以“环境·艺术创意学科”来定位我们的专业内容呢?站在这个思考的角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问题:

一是在民族文化自觉、自信的前提下,从单纯的设计学科向创建新的生活方式,提高环境生态品质,建立中国艺术与设计发展的新路径;二是引入全设计产业链的概念。即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前期调查策划、中期的设计建造、后期的建成后评估的POE系统研究,拓展研究对象和范围,扩大专业的影响力和适应性;三是提前关注当代新的问题、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控制理论研究的制高点。

最后,希望艺委会加强和统领各大院校之间的联系,通过集合资源的系统化研究,形成强大权威性。如果能够形成合力,当代环境艺术学科的再次兴盛指日可待。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宋立民教授发言

宋立民认为环境艺术未来如何发展,艺术性肯定是我们专业必须要坚持的底线。同时要注重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坚持艺术创作的本源,加强环境艺术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当代美学和环境美学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陈炜教授发言

陈炜介绍了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以建筑为本体而展开的空间室内、外设计,是由艺术的角度去关怀人文状态。无论是建筑、室内、还是景观,其实就是生活的容器。不确定性代表着很多可能性,有了可能性才有一种活力。匠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思维,即思考的方式;二是态度;三是方法。所谓师承是教师具有教授的职责,师德体现在日常的点滴当中。工科院校和纯美术院校的环艺是有差异的,环境艺术产业很大,多样性也是一种补充。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董雅教授发言

董雅认为“匠心师承”涉及教学、教师,历史、文脉等,也包含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科学与艺术,以及绘画与工艺。几年前,做了一个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就是关注本土化和中国精神,与今天的会议主题很吻合。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艺术,另一个是科学。艺术是根本,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动能,特别是绿色建筑是未来的发展重点。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李炳训教授发言

李炳训认为中国美院的建筑与环境艺术教学展,对于当下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发展,显得特别重要。其重要性体现在教学体系的建立,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是知识体系。中国美院的教育理念是探寻知识要素,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正确方向。另一点是办学特色鲜明。概括而言就是感性+理性+文化,同时又结合实验性的概念课题。有一句话,“劳作上手,读书养心”,反映了中国美院准确地把握住了历史人文的脉络。走自己的路、教育团队的活力、办学的历史背景、再加上学科的优势和地域人文气息是中国美院成功的重要保证。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黄建成教授发言

黄建成认为中国美院以“哲匠”作为教育目标,既要有哲学的思想高度,又要有工匠精神,是难能可贵的。环境艺术设计涉及范围很广泛,是一个大环艺的概念,包含了景观、室内、艺术及衍生品、视觉系统等等。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环境艺术就是把这些统合起来,前一阶段是利用中央美院的人文艺术的特点把一个“粗糙的人”培养成“精致的人”;后一阶段是课题制,实学实做。学科的边际模糊了,实验性就增强了,就能够与众不同,创立教学的独特性。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马克辛教授发言

马克辛认为中国美院的教学特点是培养哲学逻辑思维、解读现象学、建立视觉美学体系、关注形态行为学、社会学以及当地风土人文,人文教学渗透和贯彻始终。年轻有为、充满干劲的教师团队勇于探索新观点、新理念,值得大家学习。提一点建议,尝试要注意事态的变化。任何事情不能一成不变,基础教学不仅仅关注尺度、色彩、造型的训练,更应该包含设计思维和设计意图的教授。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严谨的模式结构和前卫的想象相结合,才能激发创造性。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吴昊教授发言

吴昊认为中国美院建筑与艺术学院建院十周年活动反映了教学的自信,教学方法和教学探讨的自信。“匠心师承”教育研讨会是在环艺委提出的“为中国而设计”的号召下,探索培养为中国设计的人才教育理念和方法。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美院立足于本土文化,形成了从建筑、城市设计到环境艺术的一整套完整的教育体系。这是美术院校办学的正能量,一定要整理出版,宣传推广。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孟建国总建筑师发言

孟建国认为环境艺术设计包含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两部分,当下全国有130余万从业设计师,但是高端设计人才极其匮乏。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景观设计都有自己的设计特点,不能把室内的东西搬到室外,也不能把景观的东西移到室内。现阶段,必须统一名称和职责担当,希望借此机会深入讨论,改革现状。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赵慧教授发言

赵慧表示对于来自基层的地方理工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发展会借鉴八大美院的办学成功经验。这次汇集各大美院的专家学者严肃、理性地探讨环境艺术专业的发展方向,是非常有必要的。改革开放以来,环境艺术对中国发展贡献很大。但是,学科的构成背景却非常杂乱,不排除跑马圈地的可能性。各类院校必须要有所选择,环境艺术设计必须以艺术为根本,要有哲学的高度和批判性精神。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何小青教授发言

何小青认为中国美院建立起来了有理论、有实践的教学体系,能够更好的激活学生天性和潜能,希望不断探索、完善,明确方向和创新点。同时,也期待环艺委能够加强基础研究,引领中国环境艺术专业发展。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其他与会专家也纷纷发言,就环境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达成共识,共同努力构建环境艺术专业内容框架,开创适合中国文化传承发展当代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新体系。也希望王澍先生主持的这项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活动和成果总结整理出版教材,启发带动更多的建筑和艺术设计专业师生在摸索实践立足本土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快步前进。

匠心师承——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图文/中国美协环境艺术设计委员会

编辑/杨雷、审校/咸艺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上一篇:著名相声影视演员赵广群先生获殊荣
热点内容